第十一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马璁事迹

![]() |
马璁,男,汉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2012级本科生。
他曾获得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Meritorious Winner)、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一等奖、2013-2014年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优秀作品、“2014全国并行应用挑战赛”优胜奖、第九届西安高新“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竞赛特等奖、第二届全国高校物联网应用创新大赛创意赛(西北赛区)一等奖、2014年“创青春”陕西省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银奖等。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现将攻读北京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硕士学位。
成长路上,与好奇和勤奋同行
从第一次见到计算机起,马璁就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上小学时,他就已经学习了包括C语言和单片机在内的许多计算机相关知识,并参加了北京市举办的青少年机器人足球竞赛,连续三年荣获一等奖。在中学时代,马璁加入了学校的机器人社团,在实践中学习机器人的工作原理。并在高二时期制作了一个利用脑电波控制的智能小车。在高三的同学们都还在为选专业而迷茫时,他早已明确了自己的方向。最终,他因喜爱智能科学和机器人而报考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2年,马璁如愿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录取,从此,这个谦虚勤奋、充满求知欲的上进青年开启了他人生中美妙的智能科学和机器人探索之旅。
从大一开始,除了完成基本的课程学习之外,马骢积极地进入了学校电子电工基地实验室进行学习,他喜欢自己动手做一些科技作品,将很多新颖的想法付诸于实践。凭借着对智能科技的热爱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制作了通过脑电波提取的脑电信号控制小车的移动转向,该作品在学校第24届“星火杯”中获得了特等奖,成绩的取得给马骢增添了信心和动力,使他在科技探索的道路上越发勇往直前,他后来又相继制作了动感单车、自助购物机器人、智能温控冰箱和眼球脑电协同控制的轮椅等。并连续三年荣获校“星火杯”作品竞赛特等奖。
偶然之举,兴趣激发心中灵感
大概在两年前,央视主播张泉灵在微博上贴出完成“冰桶挑战”的照片和视频,并点名国家卫计委接受挑战。一个小时后,国家卫计委用捐款的方式应战,成为第一个加入“冰桶挑战”的国家部委。于是,“冰桶挑战”这项公益慈善活动在全社会风靡起来。在大家凑热闹、围观众多大佬身浇冰水的同时,马骢开始注意到了这样一个群体----“渐冻人”。这类人患有“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是一种肌肉萎缩,难以控制身体自主移动的罕见病症。“冰桶挑战”的初衷和目的,就是唤起全社会对“渐冻人”的普遍关注,在他们眼看自己的肉体逐渐“冻住”的同时,应该让他们的心灵感受到温暖……于是,能不能制作一个能够辅助渐冻人生活的智能轮椅这个想法出现在了马骢的脑海里。
很快,马骢找到了几个志同道合的队友,他们一起制作了最初的第一代机器人,该机器人可以通过脑电波控制行走的方向,通过安装摄像头实现3D探测功能,这项技术的成功实现,给马璁心里带来了胜利的喜悦和成就感,也鼓舞着他继续将作品完善下去。
厚积薄发,“挑战杯”中创造传奇
探索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遇到瓶颈时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毅力。第一代机器人由于仅由脑电波控制,在移动时的精确度并不是很高,那么,如何捕捉眼球微小的变化呢?如何应对不同使用环境下光线的差异呢?这又是一个新的难题。
经过多次尝试,马璁和队友们发现红外线摄像头可以准确获取轮椅使用者的眼部图像,经过这一改进,“睿眼随行”辅助轮椅的雏形——由眼球和脑电波双重控制的机器人诞生了。改进后的机器人,在其各项性能上都优于第一代机器人,团队便开始致力于提高作品的实用性,将机器人改造成轮椅,使其更好的为社会服务,给渐冻人的生活带来曙光。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两年多的努力,2015年11月17日,马骢和队友们来到了广州市全国“挑战杯”的决赛现场。这款新颖而实用的“智能轮椅”很快就吸引了现场的评委,有些评委还亲自坐上了轮椅,来体验仅靠转转眼球就能让它移动的神奇。三天后,“挑战杯”终审决赛落下帷幕,“睿眼随行”眼球脑电波协同控制的渐冻人辅助轮椅脱颖而出,荣获国家一等奖。目前,他的这款机器人已申请了实用新型国家专利。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