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参选人何恩情事迹--教育--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2012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事迹

2012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参选人何恩情事迹

2013年04月11日20:51        手机看新闻
2012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参选人何恩情事迹

何恩情,男,中共党员,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

每人心中都有一个“国家梦”和“个人梦”,在合肥工业大学,有这样一位敢于做梦的研究生。他以第一代留守儿童的身份成长为省“十佳大学生”,他承担了“中国科协研究生科普研究能力提升项目”,承担的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获得“优秀”结项,并获得“双百”大学生科普创新大赛一等奖及省社会实践优秀调研报告一等奖。探寻该同学践行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年度足迹,印证了一位怀抱“中国梦”的优秀大学生的阶段性成长历程。

坚定信念 飞扬理想

三岁时,父母外出打工,他成为“留守儿童”,与祖辈相依为命,早早体会了生活的艰辛,但现实的窘境并没有磨灭他内心的梦想,他将人生梦想寄托于中国古典名著,胸怀传承优秀中华文化的个人理想,并以毕生的努力去圆人生梦。他已有了较多的收获:2008年,他以留守儿童身份,从普通农村中学庐江矾山中学考入合肥工业大学省级特色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在校期间,他相继获评校级“三好学生”、“优秀团员”、校一等奖学金和国家奖学金,连续成为“感动工大”年度人物和校十大“青年标兵”。2012年,心怀对母校依依不舍的浓情,他选择攻读本专业的免试研究生,依托该专业在省内外的深厚积淀,既奠定了他较为深厚的学术底蕴,又坚定了他的理想信念,也开启了他进入学术殿堂的大门。同年,他以优异的表现获评省“十佳大学生”,并在安徽理工大学、安徽财经大学等三校巡回演讲,广受社会关注。

理想和信念始终都是他成长道路上的“助推剂”。2012年11月24日,在全国上下喜庆党的十八大成功召开之际,他积极参加学院赴安徽泾县新四军军部旧址的实践教学活动,并负责学生组织。正如他在校园网刊发的《喜庆十八大,缅怀先烈恩》报道中强调的那样:“无不为当年新四军将士人民至上、无私奉献的精神和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激情所震撼,惟有将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融入到日常学习中,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为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全部的青春和智慧”。

学术漫路 小荷尖角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基于政治教育与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工程教育相融合的“四维”培养目标,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有特色、能力强的一专多能式的复合型人才,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2年以来,他在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安徽省优秀理论工作者檀江林教授的带领下,参加多项课题研究:他以学生助理身份,参与“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研究部建设工作,积极参与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理工类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机制研究与实践”申报工作;参与“安徽省大学生思想动态分析研究中心”建设,并参与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项目“高校博物馆建设与育人功能及对策研究”,与此同时,他参与导师承担的多项省部级课题:包括教育部马克思主义三化专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整体优化与综合改革研究”,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高校思政理论课整体优化教学改革模式探究”,以及省高校教研项目“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配套改革研究与实践”等。

与此同时,他承担了多部研究著作的撰写任务:其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优化与改革创新模式探索》入选2012年“高校社科文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新编》,获评校研究生精品课程与精品教材,2013年初正式出版;《中国文化概论》为省级规划教材,2013年初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他在专业刊物《理论建设》期刊上刊发《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精神内蕴与可行路径探析》,无不凸显一个青年学子心系国家、心系社会热点问题的炽热情怀。2012年,他应邀出席安徽省“第五届皖江地区历史文化研讨会”,并做主题发言,获高度好评,入选论文集。他在报纸上连续发表《月色生态谷》、《无梦到徽州》等多篇文章,彰显一位青年学子对社会、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还成为校研究生会编辑部主要负责人,编辑校内刊物《研究生天地》。

投身实践 服务社会

秉承个人价值与社会奉献的有机统一理念,何恩情近年来充分挥

发专业优势,广泛参与社会实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他参与组织的校党支部特色活动“践行科学发展观,结对共建和谐新农村”,连续获评校特色支部二等奖和省高校“先进基层支部”活动。他策划暑期实践全国重点团队“探寻将军故里,追忆红色文化”调研服务团,并承担全部媒体报道工作。该团队在“中国网”、“中国共青团网”、“中国青年网”、“中国大学生在线”、“中国文明网”和“中国网络电视台”等国家媒体刊发30多篇报道、感悟与报告。尤其是4篇调查报告“安徽金寨红色将军县的调查报告”等,合计6万多字,均全文刊发于“中国共青团网”和“中国青年网”; 2012年7月,紧扣中央一号文件“农业科技发展”的主题,他牵头组织省级重点团队 “赴宿州农业科技信息调研服务团”,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该团队获评校“最佳新闻报道奖”;该基地获评校级示范基地,他个人获评校社会实践先进个人。依托该基地,他主持的《农业科技推广实效性的调查及对策研究》,相继获评暑期实践优秀调研报告校级和省级一等奖。

长期不懈的社会实践工作经历,更使他切身体会到: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全体社会坚定理想信念,积极投身实践,只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前提下,才能真正铸成个人的“成长梦”。

科普创新 花开两支

近年来,何恩情主持完成“中部地区农村青少年成长之文化环境关系的研究”、“大学教育之生命教育的研究”等6项校级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和创新基金:一系列创新实验活动,有力提升了他的综合素质。2012年,他参加国家级创新计划“安徽历史文化名人形成机制的研究”,系列研究成果得到省教育厅、省社科联多位领导的高度评价,继获得安徽省第四届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后,获“优秀”结项。2012年,他主持校大学生创业项目“安徽科技名人形成机制的实证研究”,首批进驻翡翠湖校区。2013年初,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30万言的独著作品《情续红楼》,不仅充分彰显一位青年学子的创新思维和批判精神,更圆了他20年长期眷恋传统文化的“个人梦”。

他积极参与中国科协研究生科普研究能力提升项目“我国农村获取科技信息渠道的研究—以安徽宿州市为例”,顺利结项。2012年3月,他参与的“白鹿洞朱子科技问对”获评第二届省“双百”大学生科普创新大赛”二等奖;12月,他精心构思的 “康熙与梅文鼎的科学对话”,以全省文科作品第一的成绩,获第三届“双百大赛”一等奖。2012年,“中国新闻网”、“人民网”、“中国青年网”、“凤凰网”、“中安在线”等知名媒体均大篇幅报道何恩情的成长事迹,社会反响强烈。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回首省“十佳大学生”何恩情的2012成长轨迹,我们不难发现,这正是一条融个人成长于国家发展之中,始终保持不懈追求、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的当代大学生的成长道路;惟有成就“国家梦”,才有“个人梦”;更让我们信服一条人生哲理:惟有敢于尝试,方有成功机会;缺乏尝试的信心和勇气,几率永远都是零;当机会来临时,更要好好把握,全身心付出,才能收获成功的果实。

(责编:张胜男、林露)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