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声,男,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告学2009级本科生
十年苦修一身剑气 四载燕园两袖书声
他是中国男子击剑队新一代的领军人物,他是继叶冲、王海滨、董兆致之后的中国男子花剑“新三剑客”。2012年7月31日,28岁的他在伦敦奥运会男子花剑决赛中夺得冠军,实现了中国男子花剑金牌“零”的突破,成为中国奥运史上的里程碑——他,就是雷声。
十年击剑梦圆奥运
雷声与击剑结缘,似乎是“命中注定”。1994年的一天,还在读小学的雷声因为会用左手拿剪刀而被击剑教练相中。从此,雷声便开始了身为“剑客”的苦修岁月。17岁那年,他入选广东省击剑队并迅速在国内外重要比赛中崭露头角。2003年保加利亚世青赛斩获团体冠军;2006年葡萄牙世界杯首夺个人冠军;2007年三获世界杯分站赛冠军,并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世锦赛上夺得铜牌;2008年北京奥运会获个人赛第八名;2009年再获两站世界杯大奖赛团体冠军;2010年,雷声在世锦赛、世界杯多项赛事上获得个人和团体冠军。
2012年夏季的伦敦奥运会,则成为雷声运动生涯最辉煌的一笔。男子花剑比赛首轮比赛,雷声以15-9击败了29岁的奥地利老将斯科塞。1/8决赛,雷声以15-6淘汰了法国人维克多-辛特斯,晋级八强。1/4决赛,雷声以15-8击败阿斯普罗蒙特,入围四强。半决赛中他又以15-11力擒意大利名将巴尔蒂尼,晋级决赛。在最为关键的决赛中,雷声两度反超埃及选手阿布埃尔卡西姆,最终连追4剑以15比13逆转夺冠,这是中国花剑史上的第一枚奥运会金牌,打破了欧洲人对该项目长达116年的垄断。对雷声来说,这堪称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而在这之前的每一个年份和名次,都是雷声十余载击剑生涯所经历的成功与挫败、泪水与汗水的积淀。在每一个重要的时刻,雷声都坚定地以一名剑客的姿态出击、战斗。天赋与勤奋,铸成了雷声的胜利之剑。
伦敦奥运一战成名,雷声一瞬间成为了中国人的骄傲、青年人的偶像,领奖台上的他,风度翩翩,仪采泰然。然而,鲜花和掌声的背后,却有另一个雷声——北大学生,这是他在普通生活中的身份与角色。伦敦一战,不是辉煌之巅,而是一段新路程的开启。
漫步剑道求学燕园
“我真的想读书”,这是雷声在2009年参加北京大学入学考试时的话,他的诚恳和期待打动了面试老师,使他成为了一名“运动员大学生”。对他而言,漫漫剑道是他一直以来行走的道路;书山学海,却也是他从小就心向往之的目标。
在聚光灯的照耀下,人们很容易看到奥运冠军雷声的光鲜亮丽,但光鲜背后的辛勤付出却鲜为人知。作为一名国家击剑队的运动员,他需要大量的训练、比赛来保持和提高他的竞技状态。另一方面,大学的学业也并不轻松,尤其是在北京大学这样一所重点学府,雷声更要比其他运动员付出更多的努力。
时间的冲突是最大的考验。按照国家击剑队的训练安排,除周末和比赛之外的每一天上午、下午,运动员都安排有训练任务;而这个时候往往也是大学上课的时间。雷声经过努力争取,终于获得了击剑中心领导的理解,同意为他制定了特别的训练计划——把他的训练时间都排在上课的间隙,教练为他专门“开小灶”单独训练。但雷声不得不经常要往返于位于北京西五环的老山训练基地和位于北四环的北京大学之间,有时候一天就要在这两个地点之间跑两三个来回。本科头两年的课程相对是比较多的,为了不耽搁上课,在晚上不上课的时候独自训练成了雷声经常的一个自选“课程”。
训练尚可以单独制定计划,遇上比赛时运动员很难特立独行。作为国家击剑队的主力运动员,雷声需要参加国家队大大小小的许多比赛,一出去比赛短则三四天,多则十天半月。为了不落下该听的课程,雷声在一次出国比赛后专程从日本买回一支高质量的录音笔,郑重其事地交给他同寝室的室友,请求他们在他外出比赛时录下老师上课的内容。室友们是最了解雷声好学之心的,课程录音基本上是当天就用邮箱发给雷声。如此,雷声在外出比赛的日子里也保持着与北大课堂的同步。书与剑,在雷声的努力“周旋”下,渐渐舞出和谐光影。
雷声一直有个梦想,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宣传和推广击剑运动,让击剑运动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为此,在大二上学期分专业时,雷声选择了广告学专业。然而,广告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仅需要学习基本的原理技巧,更重要的还在于学生自己亲身参与到广告策划中来。为此他不仅学习各门广告学课程,还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模拟提案中,决不当“搭便车者”。他会在讨论时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往往因为他稍长的年龄和更加丰富的社会经验提出一些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广告人大部分都是工作狂,经常一讨论就是几个小时。作为一名广告学的普通学生,雷声也常常与小组成员一起讨论至深夜,丝毫不会因为白天的训练、上课而稍显疲态。大二下学期时他与两个同学为了完成一个提案作业,甚至通宵达旦地准备了一宿。最后这个提案得到了老师的肯定,三名同学都获得了90分的高分。这份提案作业的视频片段后来在《鲁豫有约》播出,为观众所津津乐道。
除学习本院课程之外,雷声还经常选修、旁听其他院系开设的课程。在他的某一学期的课程表上,周一是《大气概论》《中国政治制度》,周二是《高等数学》《广播电视概论》,周三是《北京风物与传统文化》。周四课程最多,先后有《高等数学》、《世界电影史》和《大学英语》。紧张的课程背后是忙碌和辛苦,但雷声却乐在其中。比如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老师的《新制度经济学》就是雷声非常喜欢的一门旁听课程。这门课的上课时间为每周六上午,这个时间对于国家击剑队的运动员们来说是结束一周的训练后难得的休息时间。在队友们纷纷休息放松的时候,雷声却选择早上7点起床,驾驶十多公里到学校听课学习。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因为运动上的天赋,雷声从小就离开了普通学校而被选拔到体校,文化课的欠缺使得雷声在学习上与其他经过全日制教育上来的同学们相比存在差距。这在数学和英语两门课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雷声坦言大学以前英语学习很不够,基础不好,因此也就付出了更多的努力来弥补这个差距。后来当他的同学偶然搭乘他的车时,发现他车上音乐播放器中播放的却并非音乐,而是新概念英语的听力材料……高等数学课程对于雷声而言更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在雷声选修高等数学的那个学期,同学们经常可以看到在宿舍、在教室、在咖啡厅中雷声向同学请教的情景。
正是凭借着这份执着和勤奋,雷声在已经结束的7个学期中所有课程都一次性合格,从未“挂科”,还有为数不少的课程取得了优秀成绩。击剑运动和在校学习对他而言都是本职工作,他克服了时间和精力上的不利因素,付出了比旁人更多的努力,才能同时在剑道和书山学海之中遨游。
四载北大收获情怀
剑道与燕园,是雷声生活的两个圆心,近四年的奔波与努力,使他逐渐实现了书与剑的统一。在大学这座神圣的象牙塔里,雷声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击剑之外的世界,是从心胸与视野、方法与思路上的升华,是属于他自己的独特的北大情怀,而这些收获,也成为他运动成绩不断提高的重要助力。
最大的收获是对心态的历练。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的雷声发挥并不好,只得到了个人第八名。奥运会后他开始反思,从技战术水平来说,他已经非常成熟,但就精神和心理层面而言,他感到自己与一个优秀运动员还有很大的差距。在教练和家人的建议下,他选择通过求学深造来重新塑造自己。而这一选择,现在看来无疑是非常正确的,在北京大学遇到的机遇和挑战,教会了雷声如何在不同的环境下始终坚持、不懈奋进,也教会了雷声在不同场合中如何坚持自己的本分,恪守自己的角色。正如雷声所说:“大学生活为我打开了一扇门……让我受益匪浅,我在赛场上更冷静了,在训练中更有的放矢了,在业余时间里更多的学会思考自身差距了……这就是大学生活带给我的最大收获!”
大学对于击剑的帮助更在于方法和思路上。在北大的丰富课程中,雷声最喜欢上的是哲学课。“击剑,是智者的身体象棋,除了速度力量的竞技,还有脑力的比拼。我感觉提高在剑道之外吧。”雷声说,哲学中的辩证法对自己很有启发,在面对问题时,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将哲学思想运用于剑道之上,雷声学会了更全面地分析对手,学会了更客观地剖析自己,在从技术到心理上都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后,雷声的运动成绩也自然有了较大的提升。
校园中的雷声丝毫没有世界冠军的架子,并且非常喜欢参加校园内的集体活动。“新生杯”篮球赛,新闻与传播学院闯入八强,作为主力中锋的雷声功不可没;全校运动会入场式,学院方队的旗手由雷声担任,成为赛场上最靓丽的风景线。他还参加过学院十周年院庆晚会,成功地表演了一个击剑主题的小品节目。雷声同室友的关系更是出奇的好,其宿舍每年都会设计制作一套寝室文化衫。尽管每年寝室文化衫都会花样翻新,其后背的图案一直是“2013,our home”(2013,我们的家;2013为雷声的寝室门牌号),一时传为美谈……
从一柄长剑到笔墨纸砚,雷声在场景变换中不断成长,击剑运动员的身份使得雷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实现了对自我极限的突破和自我价值的彰显,而北京大学的舞台和北大学子的身份也带给雷声“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自由气度和另一种思索、前进的方式。两种身份互相促进,密不可分,帮助雷声不断专注自己、应对挑战,雷声成功的秘诀也正孕育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