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育臣,男,中共党员,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
父亲患脑血栓,瘫痪在床多年,哥哥辍学,家负债务,在种种磨难中奋发自强。通过勤工俭学、兼职等方式,独立承担大学四年的生活费,还替家里还了债务。大学期间,他发表2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在国家级、省级媒体发表文章700余篇,曾荣获全国新学子优秀论文三等奖、河南校媒好新闻三等奖、国家励志奖学金、校研究生一等奖学金、百名研究生优秀科研奖、三好学生、先进个人、优秀团干等荣誉。2012年,他被评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并以年级第一的成绩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忍辱负重,不忘母亲的嘱托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这句小学课本中本不十分在意的诗句,没想到却成为激励田育臣走过人生五分之一旅程的知心伴侣。
人有旦夕祸福,月有阴晴圆缺。田育臣的家庭命运也不例外,只是厄运来得早了些。田育臣是个来自河南偃师的农家子弟,2000年40岁出头的父亲,突患脑血栓,由一个身强力壮的汉子变成了躺在床上一动也不能动的病瘫人,从此父亲再也站不起来,吃喝拉撒都得由别人照料。
变故改变了田育臣家庭的命运。哥哥因家里缺少劳力而被迫放弃正在就读的大学梦,母亲每想到这些,总要愧疚地留下泪水。看到家里的情景,亲朋好友都反对他继续上学,母亲含着眼水极力替他说好话,田育臣才能够继续读书。
田育臣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终于以高分优势考入郑州大学,这对母亲来说是个好消息,但母亲的神情告诉小育臣,她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小育臣考上大学那年,母亲由于过度劳累,又患上“腰椎间盘突出”,重活、累活干不了。母亲是个只念了2年书便因家贫而辍学的农村女子,由于自己的经历,她不愿看到自己的不幸在哥哥身上重演后,再向小育臣身上蔓延。但由于当时为了给父亲看病,家里花光了所有积蓄,而且欠下外债6万多元。由于家里经济紧张,父亲也只能依靠一些便宜的常规药物控制病情;母亲为了节省开支,对于自己的病,她从不用药,腰疼时总是忍着。但在那个暑假,不好言辞的母亲,却拖着病身子奔走于朋友邻居间。目的只有一个:给小育臣筹备开学的学杂费。
自立自强,徜徉知识的海洋
2007年暑假,为了凑足上学的钱,田育臣在一个桌椅加工厂工作了一个假期,母亲也在亲戚朋友那里东挪西借给他凑了点钱,田育臣怀揣着这些感激踏上了离家求学之路。大一刚入学,他便参加了学校的勤工助学队伍,由于踏实肯干,很快当上了教室保洁组的组长,并在大二担任郑州大学学生处勤工助学教室保洁区域长。
除了学校的工作,田育臣平时在学习之余,还利用假期或周末在社会上兼职。大学期间,他到市区发过传单,卖过笔芯、手机卡,在学校到各宿舍发过报纸、在“美味工厂”餐厅干过餐厅服务员,给别人当过家教,在学校宣传部当过助理、干过杂活。本科期间,他申请了四年的国家助学贷款,两次国家助学金、一次国家励志奖学金,加上平时的兼职,除了平时的生活费可以自足之外,还攒下一万五千元左右,替家里打发了点债务,提前还了两年的助学贷款。
平时,田育臣虽为了生计浪费了不少时间,但学习上却丝毫不敢掉以轻心,一有时间就躲进图书馆。为了节约时间,中午他总是不回宿舍休息,书包里总是自己备个枕头,戴上茶杯,困了就趴在桌子上休息,累了就起身转悠一会儿,除了寝室,图书馆已经成为他的第二个固定的“家”。
学习上,田育臣在学好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努力参加社会实践,不断提高个人素质和能力,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大一军训结束,他便应聘当上了省内知名报纸《河南商报》的校园记者,由于勤奋刻苦的写作,大一刚开学便率先发表一篇文章。大二撰写的文学甜点《我哭了》、《食文化之遐思》等杂文先后在河南教育科研网发表,《食文化之遐思》一文还被辽宁省鞍山一中,作为2010届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语文科试题选用。
作为学校新闻中心记者团团长,他认真负责,严谨热忱,始终以积极、饱满的精神状态对待工作。期间,参与报道了2009年中国力学年会、省委书记徐光春看望郑大师生、嵩阳书院揭牌仪式等大型报道策划,在学校网站发稿20余篇,于《人民日报海外版》、《科学时报》、人民网、《大河报》等媒体公开发表新闻稿件近500余篇。2010年7月份,他又再次领衔组建业余团队制作《郑州大学合校十周年宣传DV》,为母校合校十周年献礼。
2011年,田育臣以406分考入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继续攻读新闻学硕士学位。在此期间,他仍保持着对生活的激情。作为年级长,他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之时,也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取得了更加骄人的成绩。2011年,郑州大学研究生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中,他所在课题组获1000元的立项资助;连续两次在郑州大学创新学术论坛中获一等奖,一次最佳论文奖;积极参与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国良教授“985”研究项目的河南地区调研工作;2012年暑假,他被遴选参加“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并参与首届“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全球论坛暨中美“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双边研讨会,在学生论坛组中提交并宣讲论文。期间专访“台湾传媒教父”郑贞铭教授,在《两岸传媒》杂志刊登。
历数田育臣大学期间的成绩单,简直可以用炫目一词来形容。在大学期间,他发表了2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荣获1次国家研究生奖学金、1次国家励志奖学金、2次研究生一等奖学金,1次优秀学生三等奖学金、3次校三好学生、2次校先进个人、1次优秀团干,1次百名研究生科研奖,2次校优秀学生记者等荣誉。2012年4月,他被评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中国青年报、河南日报、大河报等对其进行了报道,青年导报、教育时报进行了专访。
心怀感激,温暖身边的每个人
田育臣在发展好自己的同时,也尽自己的努力和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和身边的人。他担任郑州大学新闻中心记者团团长期间,对其他成员严格要求,适时在新闻业务等方面对他们进行培训,督促他们在勤奋工作的同时,努力学好各门功课。即使现在读研,他也经常和低年级的同学保持交流和联系,经常走进记者团成员,把自己的生活感悟、学习方法、采访经历等,通过谈心、座谈、培训的方式,与大家进行分享,对大一、大二的同学们给予指导。
同时,田育臣还利用自己的博客、微博发布一些考研信息,开辟考研咨询帮助平台,适时为省内外考生提供帮助。其中,不少学生通过田育臣这个“过来人”的帮助,顺利考上自己心仪的大学。另外,他还利用自己媒体认识朋友之便,经常为身边的同学寻找媒体实习岗位。
媒体实习时,田育臣曾负责《大河报》阳光利群助学项目,在全省范围内挑选100名家庭贫困、2011年考入本科院校的学生,进行每人5000元的资助。当时,300多名贫困学子进行报名,他每天都和这些贫困学子打交道,收集报名材料,身份验证核实,虽然工作繁琐,但他仍认真细致的进行核实,联系救助事宜。后来,他发现尚未资助的200名学生中,有些家庭也极其贫困。因此,他建议主编通过这个活动,发起活动的辅助项目——“1+1”结对资助活动,呼吁省内外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通过一对一资助的方式,对贫困学生进行资助。
资助过程中,由于企业和个人对资助学生要求苛刻,为了确保学生利益不受损害,保证学生人身安全和信息安全,他对企业和个人多方走访、打听和求证,确保万无一失;对待贫困生,他按照报名考生家庭困难程度,进行排序,优先资助最需要帮助的同学。最终,田育臣作为搭桥人,33对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和贫困学子成功结对。结对的学生中,有些甚至解决了大学期间的4年的学费和生活费。至今,很多学生对他仍心存感激,并与他建立和深厚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