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王超事迹--教育--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2012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事迹

2012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王超事迹

2013年04月11日21:10        手机看新闻
2012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王超事迹

王超,男,中共党员,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矿山测量2010级专科生。

年轻的臂膀 托起生命的太阳

2012年5月10日,灾难袭来,定西告急!岷县告急!

这场冰雹和强降雨引发的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使全县18个乡镇受灾,整个乡镇沿途40余公里道路被淹没。岷县受灾严重,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洪浪所到之处,村庄被冲垮,村民被卷走,赖以生存的数十万亩良田被淹。

洪灾无情,人间有爱。在这场灾难中,有一个年轻的大学生挺身而出,用年轻的臂膀,托起了生命的太阳,他就是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在岷县实习的大学生王超同学。

灾难、拯救,人性的光芒在这里放射

灾难发生时,兰州资源环境学院地质工程系2010级测量专业的学生王超和他的同学正在岷县茶埠镇进行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发证登记测量项目实习。

17时许,定西市的上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紧接着倾盆大雨夹杂着冰雹,从天而降。透过项目部的窗户看到这一切,同学们本来以为只是寻常的降雨,但没想到暴雨持续一个小时后,凶猛的山洪排山倒海般从山间涌出,裹挟着树枝、杂物冲向两边的民房,冲进村民的房屋。水流中漂浮着上游冲下来的各种家具、汽车、农具,随着滚滚泥石流顺势而下。王超惊呆了,就在这时,大家看到一位老人被洪水冲了下来,在淤泥里挣扎。

危急时刻,王超同学大喊一声:“赶快救人!”他不顾个人安危,率先冲向湍急的洪水中展开了救援。

灾难可以将人打到,也可以激发出人的昂扬斗志和力量。他扛起了救人的重担,责任重于泰山!

此时水流十分湍急,滚滚浊浪已经漫过了学生的腰。王超不顾泥石流随时可能被卷走的危险,将绳子拴在树上,然后顺着绳索手拉着手滑进洪水中。当时,他心中就一个单纯的想法,哪怕自己被洪水冲走了,也绝不能见死不救!

终于,他在水流中拦住了那位老人,将他拖出泥石流,抬到安全的地方。此刻老人已经失去了知觉,嘴、鼻腔里面满是泥沙,他赶紧将老人送往卫生院。

到了卫生院,他才知道这次岷县遭受的灾难有多大。卫生院里到处是哭声、呼喊声,这时,他意识到还有很多人处于危险之中。救人要紧。迅即冲进冰冷浑浊的泥水里,寻找被洪水冲下来的村民。

突然,一位村民冲他们大声呼喊救命,说从普里村的空地上发现了一个被洪水冲下来的孕妇。

赶快救人啊!他带领同学迅速赶过去。这时,孕妇已经被压在了房梁下面,脸色苍白冰冷,被淤泥包围的房梁无法挪动。他们用双手将淤泥挖出,慢慢地挪出了这位孕妇并立即抬往卫生院,遗憾的是这位孕妇没有被抢救过来。

眼前的情景,让他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与可贵,也更加坚定了救人的信念。他一刻也不停留地救人,浑身是泥水。

在一间随时将被冲毁的、快要倒塌的房子里有两位年迈的老人,两位老人蜷缩在墙角里用草席盖住满是泥浆的身体,被肆虐的洪水冲击,他冒着巨大的生命危险进入危房里救出两位老人,将两位老人背到了安全的地方,经及时抢救脱离了生命危险。

茶埠镇幼儿园里的孩子们看到泥石流冲下来,吓得“哇哇”直哭。他又迅速抱起孩子们,转移到了相对安全的项目部2层楼房里。他把自己的房间和床铺腾出来,让给房子被毁,无处可归的老人、妇女和幼儿园里的小孩,接着又投身于救援行动中。

一个6岁左右的小孩被他从淤泥里用手挖出,背着这个小孩飞速奔向医院。就这样,冒着倾盆大雨在齐腰深的汹涌洪流中,不顾泥石流中的木头、汽车等可能随时夺取生命的危险物,连续救起7人,而自己身上的伤口全被泥浆包裹……

当他精疲力尽地回到项目部时已是深夜时分,身上的泥水往下直流,鞋子里的沙子把脚都磨破了,鲜血混着泥水从鞋里渗了出来。

此时,他想到了受灾村民没有饭吃,没有水喝,于是便把身上仅有的零花钱买了十几箱方便面和矿泉水分发给安置点的灾民,自己却没舍得吃。于是,这一夜,让出了房间、床铺和干粮的他一直坐到天亮,没有合眼。浑身是泥水的他又冷又饿。

灾难还没有过去,危机还在继续。第二天凌晨5点,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再次投入到救灾工作中。在淤泥中,在倒塌的房屋里,在公路边,他穿着单鞋冒着阴雨,不顾单衣下瑟瑟发抖的身体,不顾全身裹满的泥浆,奋不顾身地积极救援。

为了救人,他组织同学们沿镇政府前的道路继续搜寻。在受灾最严重的河边,他见到了一片惨不忍睹的景象,老人和孩子的哭声响成一片,随后连续几天,他在泥石流里救人,只要还有气息,他一定不会放弃任何一个生命;他带领着同的同学不遗余力地搬运救灾物资,搭建帐篷,清理淤泥,疏通道路,足迹遍布灾区的每一个地方;他把不能过河的老人和孩子背过河;他为灾民搭建帐篷。整整三天三夜,他没有睡觉。

终于,洪水退下去了。但是水退后,被洪灾袭击过的乡村满目疮痍,惨不忍睹。

岷县茶埠乡沟门村,连接茶埠镇和沟门村的唯一一座便民桥,在暴洪冲击下,只留下了一个不足10平方米的桥墩。当地村民和救援人员只能趟着没膝的洪水过河。此时,二阳沟中的水流很急,人们趟水过河,很多人被洪水冲得歪歪斜斜,站不住脚。

为了方便群众过河,他和当地的群众又找来梯子和木头,在两处洪水湍急的地方,搭起一座不足50厘米宽的“便民桥”。别看这桥小,可是很管用,解了村民们的难肠。这样的简易木桥,他们共搭建了11座。

为方便群众脱险,他和群众还搬来石头,铺垫被洪水冲毁的路面,帮助受灾的群众搬运帐篷等物资,四处查找险情,铺路架桥,帮助老幼。他和当地群众帮茶埠、沟门两个村的50多户灾民清理房屋、院子中的淤泥,哪里有需要他就在哪里帮忙。

“叔叔,看着脚下,木板打滑,注意安全。”“小妹妹等一下,哥哥背你过河。”“爷爷奶奶,你们小心点,抓紧我的胳膊,我会扶着你过河的。不要担心洪水,一切都会过去的。”每个村民经过这里时,他都上去帮忙。他的声音,是这灾难中的天籁之音。过往的群众看到他,总要赞一声:“这个学生娃真是好样的!”

精神、灵魂,感人的事迹万人称颂

岷县救灾的事迹传到兰州资源环境学院后,学院党委书记吴英成立即主持召开党委会议,成立抗洪抢险救援小组,号召学院全体师生员工向岷县抢险救灾的王超同学学习,学习他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侵害的关键时刻临危不惧、挺身而出、无私奉献的精神!并对他进行表彰奖励。

老百姓的感情是最质朴的。当救灾结束他要离开这里时,全镇的男女老少都来为他送行。乡亲们拉着他的手说,“你是活雷锋啊!我们茶埠镇的百姓永远不会忘记你。”还有一位70岁的大爷流着泪说:“是学校的孩子们救了我的家和家人啊,这是一辈子偿还不起的救命大恩呐!”

老百姓把对他的感谢,写成信贴在了岷县茶埠镇宣传板上。上面这样写道:洪水无情人有情,是他给了受灾群众以温暖,让我们看到了当代青年大学生蓬勃向上的朝气,充满激情的爱国热忱,大爱无私的奉献精神。

岷县村民后凤斌眼里闪烁着泪花,说:“泥石流来临时,当地村民们还没有反应过来怎么回事,他就已经开始搜索救人了,村民们没有见过这种场面都各顾各的,有的甚至不知怎么回事,只有他夜以继日地救人、清理淤泥,帮完这家帮那家,尽管我们全镇百姓签名写下了感谢信贴在公示栏上,但这还是不足以表达我们内心感动、感谢的情意。”

7月1日,正值党的生日。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党委收到了来自岷县茶埠镇村民寄来的感谢信。信中饱蘸泪水、深含浓浓之情地描述了灾难发生时的情景和王超和他的同学们奋不顾身抢险救人的事迹,包括当地村民用手机拍的视频、照片,字里行间充满了感激和感动。看到这封一万余字的感谢信和茶埠镇百余名群众的签名,院党委成员心里沉甸甸的。

感谢信上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灾害发生时,暴涨的山洪夹杂着沙石和树枝,阻塞了横跨排洪道的桥洞,致使洪水四处漫溢,灌进了茶埠镇和民房。他不顾自身安危,冒着生命危险,争分夺秒,顶着倾盆大雨冲在洪浪中救人,他与洪水搏斗,在齐腰深的汹涌洪流中,不顾泥石流中的木头、汽车等可能随时夺取生命的危险物,连续救起7人,而自己身上的伤口全被泥浆包裹……”,从这封感谢信中可见,乡亲们言之凿凿,情真意切,似乎还没表达完乡亲们的感激之情。

品德、本领,素质的培养在平时铸就

多难兴邦,殷忧启圣。灾难让我们失去很多,但是也让我们收获了人性的纯善。就是这样一个大学生,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救人的重担,让我们看到了信仰和执着。

得知他的先进事迹,各路媒体也纷至沓来。每日甘肃网、高校工委网、甘肃日报、中国青年网、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西部商报讯和第十二次党代会特别报道都纷纷对他的先进事迹进行了报道。

面对荣誉和光环,王超显得很平静。他说自己非常崇拜自己的父亲,父亲经常这样告诉他,努力了,不一定成功,如果放弃了连成功的机会都没有。就是这句话,让他面对每一个生命,都不抛弃、不放弃。

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新时代大学生的雷锋精神,看到祖国的未来,他是时代的骄子,是大学生的楷模!

(责编:张胜男、林露)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