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姜姗事迹--教育--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2012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事迹

2012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姜姗事迹

2013年04月11日21:17        手机看新闻
2012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姜姗事迹

姜姗,女,中共党员,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英语系2009级本科生。

在爱丁堡大学访问学习期间,她的国际法老师Simona曾用“意志坚决又充满热情”来形容她;香港大学的政治哲学教授Wayne Cristaudo也曾经对她说,“你的天赋、热情和动力可以带你到达你想去的任何地方。”

作为英语系的学生,她以优秀成绩通过专业四级考试,雅思考试8.5分,除此之外她还自学德语并获得了大学德语四级证书及歌德学院德语B1水平证明,在大学学习二外法语,成绩一直在90分以上。曾发表论文《公共外交的乘法:從日本地震看中國外援》于《國際關係研究月刊》、参与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动态数据库”建设。但她的大学生活不仅仅局限在学校和学术之内,她还是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辩论队成员、英国爱丁堡大学辩论队成员、英语学院学生会编辑部副部长、院刊《Touch》副主编、杂志《小马》副主编、北外英语学院女子足球队前锋,在北京市“戏剧之夜”竞赛中出任《仲夏夜之梦》主角获得最佳戏剧奖,曾受蓝海电视台(BonTV)邀请在“I Disagree”栏目评论社会问题。2011年9月到2012年6月,她还得到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资助到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国际关系和政治,在德国、瑞士、意大利、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波兰、法国、西班牙旅行并进行社会观察。姜姗是一个始终对世界保持好奇感的孩子,一个努力获得不同生活体验的学生,一个将心中的理想主义和价值原则付诸行动的青年。

2010年8月,她参加了暑期社会实践支教活动。面对中国西南偏远城市百色田东县田东四中的几百名学生,她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责任。在这样一个穷困又缺少资源的地方,向学生灌输与他们生活环境和社会无关的知识显得那样苍白无力。她满载热忱和梦想,鼓励学生聆听他们心中的声音;畅想自己的未来;她为他们描述她居住和旅行过的地方;讲述美国民权运动的历史和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她鼓励他们找到并保护自己梦想的翅膀,告诉他们最重要的东西是看不见的,但可以被感知,因此只有他们心中的力量能让他们走出自己的小世界,到广袤的世界中感受那些超越想象的美。

从上大学开始,姜姗就被选拔为英语学院英国议会制辩论队的一员。在作为辩手的三年中,她努力训练自己,参加全国和世界各地的辩论赛,获得了第十三届“外研社杯?中国银行杯”全国英国议会制辩论赛最佳辩手、中欧青年交流年中欧辩论赛最佳辩手、Round Robin北京市辩论循环赛、外研社杯热身赛决赛辩手、国际辩论协会辩论中国辩论公开赛半决赛辩手、最佳辩手等荣誉。2013年1月,她还参加了在柏林举办的世界大学生辩论赛,并在中国代表队中获得最高积分。除了这些荣誉之外,更重要的是,辩手生涯给了她一个为理想辩护的平台,让她学会包容不一定赞同乃至与其想法截然相反的观点。辩论与政治、经济、法律、社会学等紧密相连,这便促使她广泛阅读并理解尽可能多的不同领域的知识内容。在英国议会制辩论过程中,她经历了一个将自身的激情和理想主义逐渐理性化和实际化的过程:辩论对批判性思维、立论、公众演讲以及逻辑分析的要求都令她发现,自己以前建造的理想主义大厦其实摇摇欲坠。从几千人中的一个普通辩手到全国最佳辩手的两年间,她渐渐领悟到让她一直坚持走这条路的动力来源不仅仅是热忱、理想和信念。

她的辩论教练Loke Wing Fatt是必须提及的人生导师。他在潜移默化和言传身教中熏陶着她,让她对改变世界有了更深入的领悟。她跟随Loke在一座座城市、一所所大学间游走,脚印留在了成都、汕头、天津、杭州、北京等城市的各个高校,作为辩论营培训师启发学生体会到辩论的精髓,教会他们英国议会制辩论的形式和技巧,帮助他们理解基本的政治思想和哲学概念。这一切都是她志愿参与的,因为对于她来说,辩论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在辩论中经历的一切——瞬间的感悟、合作的精神、热忱和奋斗乃至失望沮丧——都早已超越了辩论本身的形式,并且值得为所有人共同感受和分享。在Loke“苦行僧”式推广辩论的努力中,她理解了一个人必须认真地、决然地、全神贯注地投身于自己的工作,免于其他任何事情的打扰,才能真正将理想中的图画拓于现实之中。而那些学生对辩论的热衷、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对世界产生的批判性疑问则是给她的最好的回报。

大二时,学校开设了“国际化战略人才班”试点项目,遴选学生进行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的学习实践。很久以来她都很喜欢政治哲学和理论,为哲学家们精致的、充满逻辑性的理想蓝图所吸引。特别是康德的永久和平论与实践理性哲学是她最喜爱阅读和想象的哲学。最终她在192个学生中脱颖而出,成为战略班的9人之一。在战略班,她系统地学习了国际关系理论。然而,她依旧觉得缺少了一些东西,缺少了一些实在的、有形的东西,缺少了可以计划并付诸实践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恰恰是实现这些政治理想的必需品。在爱丁堡大学交流学习期间,她又修习了国际法课程,在对国际惯例法、国际条约、武力使用法、环境法、人权法等的学习中她发现了法律和政治的接合点,紧紧地联结着理想和实践。缺少其中任何一个都无法为身处的环境和社会带来改变。她对自己今后要走的路无比清晰与坚决:学习法律延续了她作为理想主义者的热情,并且是她真正进行实践的起点。

姜姗是公益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也是公益事业和公益组织的坚定支持者。她曾在国际司法桥梁组织(IBJ)实习工作。这是一个为年轻律师及其刑辩提供资源和学习平台的法律公益组织,致力于改善刑事诉讼法和法律环境。实习时,她不遗余力自学中国刑事诉讼法及其修正案,以弥补本科并非法律专业的不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律师们进行例如有关有毒物质、法医病理学等的资料调查研究,为律师学习平台撰写假设案例的验尸报告调查报告,非法学院学生的她甚至协助律师撰写适合成年人的法律手册并受到律师的称赞。除此之外,她还去打工子弟爱心会(Compassion for Migrant Children)进行普及法律意识宣传,赴成都农民工法律救援中心与那里的律师一起为权益受到损害的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不久之后她还将参加学院桥(BEAM)的Big Brother Big Sister项目为弱势群体儿童提供志愿者服务。现在的她在汤森路透基金会进行社会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的相关工作,致力于将全球顶尖的律师与有法律需求的社会企业及非政府组织连结起来,在知识产权、机构注册、法律调研方面为后者提供免费法律服务。

 

一路上,她发现了仅仅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的不足,她更加脚踏实地去做微小的、重复的、甚至乏味的工作。她在国际司法桥梁的实习经历让她第一次亲眼看到司法体系是如何防止和改变社会中的不公正,让她感受到了个体在司法系统中实现社会理想的作用;在百色支教以及在辩论营担任培训师的经历时刻提醒着她要脚踏实地:每个笃定的、热情的个人作出的努力是实现理想的巨大的力量。她在出国留学和旅行时经历的一切加深了她对这个社会的理解。姜姗现已外保至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今年9月她将开始攻读中国法和美国法法学博士(J.D.)。学习法律,是她理想主义和现实的契合点,放眼未来,在经历过法律教育的洗礼后,她或许会坐在委托人面前,帮助他们解决困扰已久的法律难题,心中依旧怀着理想主义的坚定信念,还有对自己力量的坚信——无论这种力量微弱还是强大。

 

姜姗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2013年2月24日

(责编:张胜男、林露)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