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张晓伟事迹--教育--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2012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事迹

2012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张晓伟事迹

2013年04月11日22:12        手机看新闻
2012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张晓伟事迹

张晓伟,男,中共党员,昆明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2级博士生。

“桌上珍馐少愧对亲朋未语泪先流,壶蛊香醇淡略表寸心图报敬萱堂”。提起家庭背景,让张晓伟始终难以忘怀的是爷爷早年去世时门庭上这幅令人心酸的对联。他从小就生活在一户清贫的农民家庭,然而家境贫寒并没有打消他立志成才学有所成的坚定理想,勤俭耕读反而更磨练了他艰苦奋斗不忘回报的顽强意志。

一、 锲而不舍,敢于担当

他脚踏实地,刻苦钻研,成为首届“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第十三届伍达观教育基金“优秀博士生奖”、昆明理工大学“优秀硕(博)士生奖学金”、“研究生学术科技成果一等奖”、“社会实践奖奖学金”、“社会工作奖奖学金”、“‘博新杯’羽毛球赛亚军”等多项奖励的获得者。作为博士研究生,他主持和参与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云南省分析测试基金、昆明理工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基金等在内的各类科研项目5余项,累计发表SCI\EI学术论文20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内顶级学术期刊和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SCI/EI学术论文5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和授权实用新型专利共计15项,其中以第一发明人身份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参加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4次,并做学术会议报告3次。作为导师的得力助手,他协助导师培养硕博研究生5名,其中在华留学博士研究生1名。

在读博士期间,他提出了高温耐磨耐蚀系列钛基复合材料制备的新方法,目前的研究工作重点为激光3D打印高温耐磨耐蚀钛基复合材料关键技术,着重采用激光燃烧合成原位自生复合材料原理进行应用基础研究。他多次深入企业第一线,了解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难题,并尝试将自己所掌握的现代激光表面改性技术用于企业薄板轧机用轧辊和机械切削刀具等易损零件的表面修复中,为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提供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作为实验室和课题组的核心骨干,他深知自己要在群体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不仅要搞好自己的科研工作,还要热心向高年级优秀本科生和有志于科研的硕士生传授过来人的经验,以便共同进步,逐步提高他所在课题组的整体影响力。在读本科期间,他就积极申请“云南大学本科生科研立项基金”等学术科研项目,师从他科研道路上的启蒙导师、光催化领域的知名专家柳清菊教授,进行“可见光响应的光催化剂的制备与性能”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最终以优异成绩完成了项目的结题工作,得到了项目指导老师的充分肯定,他也初步体验到了科研的乐趣,在精神上受到了极大鼓舞,导师为人的高尚品格和做事的严谨作风也从此在他的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烙印。经历了初步的科研训练后,他步入研究生阶段也少走了许多弯路,在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师从年轻有为的导师刘洪喜教授,使得自己的科研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作为在读博士生,他师从在材料领域工作多年且具有丰富经验的蒋业华教授,从事激光加工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有了这些难得的经历,他因此也热衷于辅导高年级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和硕士生的学位论文工作。

2012年1月,作为项目负责人,他带领4位优秀本科生一起,用一年多时间,以优异成绩顺利完成了“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激光熔覆多路同步送粉系统的设计’的结题工作,并在昆明理工大学创新思维启迪行动计划启动仪式暨首届大学生创新实验论坛表彰大会上获得了“首届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优秀项目一等奖”的优异成绩,得到了与会专家老师和学生的广泛关注,云南电视台新闻联播、云南日报、学校官方网站等多家在昆新闻媒体对此活动做了详细报道。

“激创新之光,熔实践之金,覆智慧之彩”,这是他对他所在课题组主要从事的激光熔覆这一技术所给出的生动阐述。小光斑凝聚大团队,正是在这样的课题组氛围下,他所在课题组的论文专利产出量都在校内名列前茅,他也因此成为课题组学生群体中坚毅热情的“正能量源”。我们期待着他们取得更丰硕的科研成果。

二、 全心全意,甘于奉献

他热心服务,团结同学,成为“云南省优秀毕业生”、昆明理工大学“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干部”、“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的获得者,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高度赞赏。他自担任校博士生会副主席兼博士班班长等学生干部以来,在做好博士生班级日常服务工作的同时,积极与博士生会和班委成员一道做好博会和班级的各项日常服务与管理工作,组织策划并参与了包括昆明理工大学“博星杯”棋牌赛、“博新杯”羽毛球赛、“博云杯”台球赛等全校性的文体活动5余次,极大地丰富了博士研究生的课余生活,这些活动也将逐渐成为博士生的系列品牌文体活动。

他还组织博士研究生参观校内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校史馆、地学博物馆等校园文化认知活动,并负责部分创新平台的现场讲解,这些活动的开展,使所有参与博士生真正感受到了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与文化传承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各位博士生目睹了学校近年来改革发展所取得的累累硕果,也对促进学科交叉,活跃学术氛围,为各创新平台博士生之间互相交流和学习搭建了一个良好平台。他和博士生会成员积极组织开展“为贫困山区群众献爱心”等社会公益活动,累计给当地群众募捐1000余件衣被,得到了当地政府的书面感谢。

2012年4月,他组织全校博士研究生参与健康全面体检活动,为各位博士生认清自身身体状况提供了健康保障。2012年5月,他和博士生会成员以及校研究生代表共计100多人赴昆明市嵩明县进行调研考察,累计走访包括“嵩明工业园区、职教基地”等在内的企业和基地10余家,为增强各位博士生服务地方、服务社会提供了实践基础。

三、 背井离乡,不忘回报

他心系家乡,心怀感恩,成为繁荣乡村文化、服务农村经济的新一代知识分子。作为“80后”的新一代青年知识分子,他参与完成家乡村志的编修工作,为全方位记录家乡历史及演变过程、挽救村落文明与建设新农村作出了积极贡献。他还利用寒暑假探亲时间,投身基层农村,引导农民成立“菜果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以无公害黄花菜和高酸澳洲青苹果等的种植、贮藏、加工和销售为一体,为当地农民免费提供高产技术推广和农业科技服务,吸纳社员100多户,合作社实行规模化经营,推广菜果种植、烘烤和销售的新农业科技与管理模式,造福乡民,为乡民创收增收奠定了技术和制度基础。

他深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一打就垮,只有任人宰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不打自垮”。在他眼里,新一代的大学生,不仅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还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也是他从事这些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行百里者半九十”。在常人看来,成功似乎很遥远,但张晓伟始终将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认为,任何事情都贵在坚持。有了坚持到底的勇气,成功就触手可及。

为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无论是学习、科研、公益、文体活动都是张晓伟的选择和他的爱好,他正在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做到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追求卓越,志存高远,用青春谱写一曲奉献与进取的美丽诗篇。

(责编:张胜男、林露)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