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全培事迹--教育--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2012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事迹

2012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全培事迹

2013年04月11日22:35        手机看新闻
2012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全培事迹

全培,男,藏族,中共党员,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2010级本科生。

他出生于西藏日喀则地区康马县,虽然从小的学习环境很艰苦、信息封闭、地处偏远地区,但他凭借自己的努力经过层层选拔,从初中起来到于内地西藏班求学,先后就读于山东、湖南,并一直担任班长、学生会主席等职务。在10年的高考中,他凭借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成为一名免费师范生。在这里,他带着家乡和民族的希望刻苦学习,努力传递着民族文化,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热爱祖国,促进民族团结

全培说:“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做正面宣传,为一个蓬勃发展的新西藏代言。”

在大学的生活里,与其他民族同学的交流中他发现很多同学都不了解西藏的经济发展现状。全培深知民族团结对于整个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意义,为了促进民族间的交流,让其他民族的同学了解到西藏的发展和进步,他带领其他藏族同学向学校申请成立“冈拉梅朵”(藏语:雪莲花、生长在雪山之上)藏文化社。

社团成立后为了使社团更有多元性,更有活力和创造力,他积极吸收对藏文化有兴趣的老师和其他民族同学成为会员。在全培的带领下,藏文化社在2012年5月成功举办了藏文化节活动、校园锅庄舞活动。以社团为载体,全培起到了促进民族交流的积极作用,宣传藏民族的文化、介绍新西藏的发展、讲解藏民族的习俗和禁忌、提供西藏的旅游攻略等等……。藏文化社的大型活动多次引起全校师生的关注,使更多的同学了解西藏和藏族。此外在学校里的新年晚会、“民族之星”等各种活动中,总是活跃着“冈拉梅朵”藏文化社成员的身影,把藏族人民热情的歌舞展示给全校的师生。

在社团成立和发展的第一年,全培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但凭着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他一如既往地坚持着。如今藏文化社已具有一定规模,并在短短一年时间内成为学校最高星级社团--五星级社团。在民俗文化、公益支教等方面以自己的方式丰富校园生活、回报社会。

心系家乡,回报梦想开始的地方

谈到去西藏支教,全培说:“支教对我意味着回到梦想开始的地方,这会让我反思和回顾自己所走的路,而对那些雪域高原大山里的孩子们,我们就是他们最真实榜样。”

全培是一位偏远大山里走出来的学生,这些年在内地的学习和发展,看到沿海地区学校的发展,让他想到那些西藏偏远地区小学的状况。为了帮助西藏的孩子们更好地学习成长,他在2011年7月和2012年7月两次发起组织了华东师范大学暑期社会实践“雪域之巅铸师魂”爱心支教系列活动。

但是支教活动的发起过程也充满着艰辛,第一年全培联系了学校的很多院系部门,但是都没有足够的资金成立支教队,也曾专门外出走访社会上其他爱心人士。那个时候是最艰难的时候,但是我也知道第一次一定很艰难,想着一定要把活动办起来,还是坚持了下来。”最后在学校学工部的支持下,他们的支教活动终于成行。

为了筹集更多的资金和物资,在全培带领下,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学校的食堂门口,唱歌跳舞,向学校老师和同学募集物资和资金。一开始募捐的时候有些同学还有些羞涩,他就拿着募捐箱冲在最前面,积极地向路过的老师和同学展示关于西藏的教育情况的展板,向师生说明我们支教的活动。两年的支教活动,在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下,他们帮助西藏山南地区的三所小学募集到了近6万人民币的物资。

他说:“当我们带着沉甸甸的物资乘了两天两夜的火车,把这些东西带到西藏的小学,把文具、鞋子、书籍发到那些小孩子手上,我们感到之前付出的努力都没有白费。”

除了物质上的帮助,那些西藏的小孩子更需要精神上的鼓励。在学校的信息很封闭,很多孩子找不到学习的目的,有些孩子会辍学。他们精心为他们准备了课程,给小朋友介绍西藏外的其他地方,告诉他们外面世界的精彩,鼓励他们一定要坚持学业。全培说:“七年之前,他也是一名怀揣梦想孩子,七年之后,回到梦想开始的地方,看到孩子们闪耀着憧憬的目光说着他们的梦想,那目光感动到我,也让他获得了更大的力量和动力……

两年来支教项目获得多项殊荣,不仅被评为上海市重点项目,并获得“2011年、2012年上海市大学生暑期实践优秀项目奖”等荣誉,活动内容被教育部官网及各大媒体转载报道。万事开头难,全培的努力为华东师大“冈拉梅朵”支教队长效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业优秀,铭记民族教师的重担

“每个人都有一个中国梦,我的中国梦就是能够通过教育来改变家乡贫穷的状况,作为一名未来民族教师,我们要成为西藏教育的中流砥柱。”

全培深知西藏教师人才的缺乏,因此响应国家政策报考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成为一名师范生,立志在毕业以后回到家乡,成为一名优秀的民族教师,回报国家和建设家乡。

带着这样的理想,全培在学业上对自己有很高的要求。他说:“我从初中起才开始系统地学习汉语,高考的要求也低于班里的汉族同学,我深知自己和汉族同学在学习基础上有很大的差距,我的竞争对手不再是藏族同学,而是从小使用汉语学习的汉族同学,因此我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比他们多很多。”正是因为这样,他必须比别的同学花上更多的努力。面对学习上的问题,他总会自己想办法解决,在课下多花时间、多下工夫。

中文系必修的《古代汉语》和《西方文学》两门课对于汉族同学来说没有什么太大的难度,但对于全培来说有着很大的困难。本身汉语就是他的第二语言,之前几乎不认识繁体字、西方文学更是几乎没看过,可是为了达到这些课程的要求,他从不放松自己。为了搞懂这些繁体字,他曾经连续很多个夜晚在台灯下对着字典,碰到问题的时候他总是相信勤能补拙,绝不因为自己的基础薄弱而放松自己。遇到无法理解的西方文学作品,会查阅很多的相关背景资料,向成绩好的同学和老师提问,一直到搞懂为止。说起全培,他的辅导员和老师都对他的勤奋赞赏有加。

功夫不负有心人,凭借着自己一直以来的刻苦钻研和同学的热心帮助,他的成绩在少数民族同学中始终名列前茅,曾获得过“华东师大少数民族优秀生奖学金”、“唐君远奖学金”等多项奖学金。

在学习之余,全培也抓住各种机会回报社会。他参加义务家教活动,义务辅导上海贫困家庭的孩子,也曾参与献血,帮助那些需要的人。哪里需要他,他就出现在哪里,2010年至2012年在上海多家医院里,来了很多来自西藏偏远地区的农牧民孩子接受先天性心脏病治疗,由于家长们不会汉语,与医护人员有很多沟通上的不便。得知这件事后,全培立即组织学校里的其他藏族同学利用课余的时间来到医院担任志愿者,不仅为家长和医生之间担任翻译,也陪护那些远离西藏的患儿,带他们了解上海。新民网和青年网等沪上多家媒体争相报道了他的志愿行为。

全培的公益行为也得到了学校和社会的肯定,他于2012年获得了上海扶轮社提供的“朱博全奖学金”。

作为一名未来的教师,他说:“西藏各地的三尺讲台将成为我们奋斗的舞台”。然而多年在内地的学习使在内地求学的藏族学生对西藏当地的教育发展缺乏了解。面对这样的问题,他又组织全体藏族同学开展教育实习交流会,联系大四的学长学姐,请他们分享在回到西藏的学校实习中碰到的问题,回答学弟学妹的困惑。听了学长学姐们的分享,同学们更意识到了读书、提高教学技能的重要性,学习的动力和目标更加明确。

全培说自己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大学生,但他又是不平凡的,始终记得自己是一个来自西藏的学生、是一个未来的老师。怀着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他从小事做起,促进民族团结;怀着对于政府和社会的感激,他投身公益、帮助别人;怀着自己的教师梦和对学生的责任,他努力学习、严格律己。毕业以后,他将回到西藏,踏踏实实地做一名老师。

(责编:张胜男、林露)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