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大学赵昶通(左穿黄)
“大凉山公益影像”点燃生命梦想
赵昶通,男,汉族,共青团员,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2011级摄影专业本科生。
“大凉山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三年来,赵昶通每年都会数次带着他的拍摄团队克服艰难的自然地理条件,深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偏远山区进行支教、走访及法律健康知识普及。在摄影系的刻苦学习,使他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素养,同时在艺术学院团委学生会的工作经历,使他更加懂得了快乐和分享,更加坚定了爱心和梦想。正是有学院领导老师和团委学生会同学们的支持,他在爱心公益的道路上走的越发稳健。大学期间他长期致力于“大凉山公益影像”的创作拍摄,无偿为大山里的彝族同胞拍摄肖像和家庭合影留念,和彝族同胞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大凉山位于我国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内,这里交通不便,发展相对落后。尤其是大山深处的部分彝族同胞,教育资源薄弱,教育观念落后。这让学习生活在民族院校的他很痛心,一方面,他想通过实际行动脚踏实地做公益,另一方面想发挥自己的专业长项,为民族同胞艰苦的生活添一份温暖。从2012年开始,他每年都会带领团队深入大凉山腹地支教。那里山路崎岖,条件恶劣。十几个人挤在一间小土坯房,透风漏雨,水电和信号时有时无,每天的主餐便是柴火烤土豆。在这样条件下,他带领团队迅速开展教学,普及健康常识。每天早上,孩子们都会走很远的山路扛一根根粗大的柴棍让他们生火做饭,真挚淳朴的彝族同胞还杀鸡给他们吃,这让赵昶通和他的同伴们倍感温暖。在山上,孩子们虽然缺吃少穿,但是对于学习的渴望非常强烈,清澈如水的双眸里映照的是希望和梦想……
由于山区交通闭塞,信息接收不方便,赵昶通和他的同伴们挨家挨户的为彝族同胞进行法律和健康普及。得知有很多老人和小孩都没有照过相,他充分发挥自己摄影专业的优势,无偿为彝族同胞拍摄了大量的肖像和全家福以作留念。这不仅满足了彝族同胞对影像拍摄的需求,更重要的是通过一张简单的照片,定格了时间,留住了家族与亲情、历史与传承,一张照片所承载的给人以更多的思考,潜移默化中加强了各族沟通和血浓于水的亲情。
支教的日子即将结束,临行前赵昶通想在这里举办一个特别的仪式,他在村民们的帮助下做了一根简易的旗杆,赵昶通和村民们一同升起了山村有史以来第一面五星红旗。当孩子们用稚嫩的童音唱起了刚刚学会的国歌,一起喊出“我是中国人,我爱自己的祖国”时,赵昶通和团队成员感动的泪水夺眶而出,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无限热爱之情让他们感动并温暖着。之后,他一直和孩子们保持联系,并下定决心一定要尽最大努力为山区的彝族同胞贡献自己的力量。
回到学校后,赵昶通拍摄的大凉山纪录片《山村小学》在四川电视台公共频道播出,获得了共青团四川省委、四川省学联、四川广播电视台“我的家乡我的家大学生DV作品大赛”优秀纪录片奖。直观简单的影像更能打动人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大凉山公益影像”,并开始加入。
2012年7月,四川电视台公共频道“联播四川”栏目对赵昶通深入大凉山进行了专题新闻报道。
2013年3月,国家民委直属刊物《中国民族》以《不会忘记的大凉山——我的支教生活片段》对赵昶通进行专题报道,汉语版和英文版刊登了他的专题摄影作品《大凉山之梦》。
2013年4月,赵昶通受邀请参加在珠海举办的“立德树人”法律援助专项基金启动仪式暨慈善晚宴,他的作品《大凉山公益影像》和纪录片《山村小学》作为启动影像展播。
2013年10月,赵昶通继续来到大凉山腹地昭觉县依子村小学,赶在彝历年前为孩子带来150件过冬的棉衣。彝历年当晚,风雨交加,狭窄的土坯房因为漏雨而变得湿漉漉的,艰苦的生存条件让赵昶通感同身受,更加坚定了他将“大凉山公益影像”做下去的决心和勇气。
2013年11月,《大凉山公益影像》斩获全国“第六届佳能感动典藏摄影大赛”高校专业组金奖。站在颁奖典礼台上,他说:“我想给彝族同胞留一张照片,通过简单的影像定格一个家庭,铭记家庭,铭记亲情,简单的照片留驻感动和记忆。”
公益并不要求做多大,只要心怀善念,虔诚感恩,滴水仍然可以汇聚希望,星星之火依旧可以点燃生命梦想。
公益道路上,赵昶通,一直在努力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