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师范大学彭巧巧
彭巧巧,女,中共党员,江西师范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产业经济学2012级硕士研究生。
兼职担任江西师范大学本科生“1+3”辅导员。在校期间,她同时担任着学生和辅导员的双重角色,作为一名研究生,她求真务实,努力学好自身专业知识,在学术道路上孜孜探索;作为一名80后辅导员,她真情付出,摸爬滚打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呵护90后学生健康成长。
一、求真务实,学术道路上孜孜探索
本科期间,她学习成绩优异,各方面表现出色,多次获得特等专业奖学金、优秀学生奖、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等荣誉,被评为江西省“三好学生”,并保送本校研究生。读研期间,她更加勤奋学习,求真务实,获得了2013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3年“进出口银行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征文比赛三等奖、2011年“中国工商银行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征文比赛三等奖,2013年被评为江西师范大学“学术科技之星”。
在学术道路上,她将目光投向经济金融现实问题,在参加“挑战杯”竞赛中,她和团队成员聚焦于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实地走访了南昌市、鹰潭市等地,采集了863份问卷和37例面向小微企业、商业银行及担保公司的深度访谈资料。竞赛项目历时一年,她和团队成员共同经历了参赛申报、策划研究路线、制定日程表、查阅各种文献和资料、设计案例提纲及问卷、实地调研、数据和案例的收集、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调查报告的撰写、参加校内问辩赛及作品的反复修改打磨等环节,数不清这中间开过多少次团队讨论会、专家问诊会、封闭改稿会,从作品标题设计到作品申报书,从作品目录、正文再到附录,她和团队成员在工作室里不断地碰撞、讨论,对作品进行修改。2013年10月,她作为主答辩手参加了作品的终审决赛,参赛前夕,她更是时刻不敢松懈,从内在学术修养到外在形象都严格要求自己,近乎苛求。比赛时,她自信从容地向评委介绍作品,最终作品《信用共同体“贷”动小微企业创富梦——江西省探索小微企业走出融资困境的调查报告》荣获2013年第十三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特等奖,刷新了江西省参赛历史记录。参加“挑战杯”等比赛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升自我的过程,在准备、完善作品的过程中,不断思考、不断创新、不断突破,通过团队合作让讨论与交流凝结为思想的升华,在分工与合作中达到新的巅峰,这些让她深刻理解了科学研究的意义。
2013年11月,团中央第一书记秦宜智同志、团江西省委书记曾萍同志在莅校调研中认真观看了“挑战杯”项目的介绍,听取了赛事汇报,并对所取得成绩表示高度肯定。《江西日报》、《江南都市报》等多家新闻媒体也对比赛获奖情况进行了报道。
二、真情付出,呵护90后学生健康成长
读研期间,她兼职担任本科生辅导员,她把辅导员工作当成是一项事业、一门艺术、一门科学,她奉献不已、探索不止、创新不断。她在工作中倾注了所有的热情和爱心,她始终本着平等与尊重的原则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同学,呵护90后学生健康成长。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她坚持从把握学生的思想规律入手,坚持疏导结合、情理并重,长期与学生保持思想情感沟通。她通过创新主题班会内容和形式,精心举办了“数字看变化,喜迎十八大”、“学习两会精神,弘扬时代旋律”、新生入学教育、校规校纪学习、珍爱生命教育、职业生涯规划、考研经验交流、“抵制传销,从我做起”安全教育、“艺术欣赏与心理健康”心理教育、“诚信考试,拒绝舞弊”考风考纪教育等一系列主题班会,结合PPT、小游戏、情景剧、模仿秀等让班会内容丰富、重点突出、生动有趣,通过班会做到思想教育润物无声、深入人心。在学生眼中,她更像一位学姐,她结合自身大学学习生活的经历从生活、学习、道德、心理、交往等方面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她特别重视贫困生等学生弱势群体的帮扶。在她的关心和帮助下,班上的一些贫困同学变得更加开朗、乐观,班上的一位学生家庭情况特殊,是位孤儿,和收养她的奶奶相依为命,了解这个情况后,大一入学起,彭巧巧就不断为她送去关怀,并帮助她申请学校里的一些助学金,让她减轻经济和心理负担,学生奶奶多次亲笔给她写来感谢信。
她对待学习和工作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深深地感染和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位90后学生。在她的带领下,班级多位学生分别获全国“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中国工商银行杯”暑期社会实践征文比赛一等奖。她也连续获得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2013年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并被评为江西师范大学“十佳辅导员”,2012年、2013年学生工作先进个人。
三、服务社会,奉献知识增长才干
在校期间,她长期参加敬老院义务服务、爱心支教、麦田计划等志愿者活动,并连续6年赴景德镇、九江、吉安、上饶、抚州等地参加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她带领队员围绕科技支农、文化宣传、教育帮扶等方面到各个县、乡、村广泛开展生产技术指导、农业科技培训、金融知识宣讲、挂职村长助理、关爱留守儿童、民生调查等活动,撰写了十余篇调研报告及上百余篇新闻报道,所带团队多次被评为江西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服务队,她也连续被评为2010年、2011年、2012年江西师范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2008年、2009年宣传工作先进个人。
2012年6月,根据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关于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决定,团中央从全国高校招募组建120支重点实践服务团队。彭巧巧带领着他们的团队,积极努力向团中央申报实践活动,无数次的通宵来研讨修改整个实践活动计划,同时积极和实践地当地联系,根据实际情况完善整个实践方案。最终服务队成功申报为全国重点实践服务队及全国红十字会二等资助项目。在彭巧巧和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学校与金溪县人民政府在抚州金溪县竹桥村共建了第一个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基地。依托基地的成立,彭巧巧和队员在当地留守儿童中开展了结对帮扶、爱心捐助、学业辅导、文体活动、自护教育、社会调研等活动,并将这一活动形成长效机制。她还与队员一起,撰写了《金溪县竹桥村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查报告》为当地留守儿童问题研究提供了第一手数据。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探索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管理机制,营造了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全面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服务贡献了一份力量,也让她在这一过程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江西卫视、大江网、江西青年网、江西省红十字会网站和当地新闻媒体对活动进行了报道,服务队被评为江西省暑期“三下乡”优秀志愿者服务队,她也被评为江西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并代表江西省参加了2012年全国红十字会青年领袖培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怀揣着对学术之梦的追求,对学生成长的关切,对志愿服务的热情,她将更加努力地投入到以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去,用辛勤的汗水和默默地耕耘谱写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