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吴舟桥事迹
吴舟桥,男,汉族,群众,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05级八年制连读临床博士生,国家公派留学奖学金获得者,鹿特丹Erasmus医学中心外科学科研博士。
作为临床医生,吴舟桥擅长通过医学科研来帮助、改进实践。他留学4年建立了两个世界首创的外科疾病模型,2015年的科研工作已有9篇文章发表,迄今已有20余篇文章登于SCI期刊,个人影响因子已超60,7次参加国际外科会议并10余次汇报其研究成果,担任多本顶级外科学期刊审稿人;2015年被邀请以讲师身份培训欧洲胃肠病学者。回国后,他进一步将国外所学带入国内临床实践,2015年获评北大学生年度人物、优秀医学生通用电气医学教育奖。
舟渡学海,科研创新为手术安全护航
作为外科医生,吴舟桥认为“医疗的目的不仅是手术成功,更是为了让患者能够回到正常生活中”。为研究如何更进一步提高外科手术的安全性,促进患者恢复,他在2011年申请国家公派留学,前往有数百年外科历史的欧洲学习,让本已漫长的学医路又增加4年征程。
吴舟桥的研究课题是吻合口瘘,是胃肠道手术最严重的术后并发症,也是病人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他的那股寻根究底、不断探索的劲儿,使其在研究领域取得了开创性成果。他的团队在2014年建立了全世界首个大鼠术后吻合口瘘模型;2015年又建立了全世界唯一能够自发诱导术后并发症的炎性肠病外科模型,研究成果很快发表于该领域顶尖杂志《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很多在这些动物模型上取得的研究成果,已经逐步进入前临床试验阶段。
吴舟桥出色的科研能力使他获得导师的充分信任,从博士第二年起就独立带领团队进行研究。在其学术文章中,有15篇为第一及通讯作者。2015年,他有9篇文章被SCI期刊接受或发表。截至目前,他共有20余篇文章登于SCI期刊,个人影响因子超过60。丰硕的科研成果使他提前半年顺利通过博士答辩,于2015年3月回国工作。
吴舟桥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国际同行的充分认可。至今,他已先后7次参加欧洲外科会议,13次汇报其研究成果。2015年回国后,他再次受邀前往欧洲以教师身份与诸多著名教授同台,向胃肠病科学者讲授其模型的建立方法。同时,他已是多本国际著名杂志的审稿人,长期为《British Journal of Surgery》等顶尖外科学杂志审阅论文。
学以致用,临床实践为患者康复保驾
对吴舟桥来说,科研和临床是相辅相成的一对臂膀,他擅长把科研果转化为临床实践服务。2015年回国后,吴舟桥多次向同事们介绍了他在欧洲的研究成果,把西方手术后快速恢复的最新理念分享给国内同事,并得到了诸多教授、医生们的认可。目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科已经在其倡导下逐步实践这些规范,以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此外,吴舟桥总是带着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注重总结临床经验。他回国后在外科轮转的第一个月,就碰到了一例全世界极为罕见的病例。除了悉心诊治之外,他还查阅相关文献,总结经验教训并发表于顶级肝脏病期刊《Liver International》上,为今后此类疾病的诊治留下了宝贵的临床资料。
桥济医患,温情多才的社会责任践行者
脱掉白大褂的吴舟桥,还是和医生这个身份扯不开。他是国内著名科普团体“科学松鼠会”成员、“果壳网”医药达人、专栏作家、新浪知名博主。吴舟桥认为,治病能帮助少数患者,科普却能让更多人获得正确的医学知识。他的科普文章和日常生活联系紧密,针对日常健康生活误区,从科学的角度给出专业解释。他还曾写关于中西方医疗比较的文章,破除对“国外的月亮更圆”的迷信,其文章网络阅读总量逾百万次,多篇文章被收录于《中国科普年鉴》等科普书籍。
吴舟桥常说:“写科普其实要把一个复杂深奥的故事说得通俗易懂、活泼有趣。”长期的写作训练使他成为一个既能搞科研、做临床,又能讲故事的全能型医学生。他出色的口语及表达能力使他在2014年12月赢得荷兰伊拉斯姆斯医学中心外科年度最佳学术演讲的奖项。
吴舟桥认为,医生这个职业与生俱来地和责任为伴。无论在哪里,他都始终牢记医生角色。2015年,他曾在飞机上救助突发疾病的乘客,而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在飞机上救人了。他认为,这种社会责任意识既源自北大精神的熏陶,也出自医学训练的培育。“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是北大人的特质”,吴舟桥强调北大带给他的那份理想主义和责任情怀,让他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拼搏奋进,不懈追求。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