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第十一届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

第十一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周晓辉事迹

2016年04月28日20:39 |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小字号
第十一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周晓辉事迹

周晓辉,男,汉族,中共党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专业2015级硕士生。

我还青春一次远征

什么样的青春是值得过的?每个青年人似乎都在努力地回答这个问题,想在年轻的时候找到答案。当然,二十多岁的周晓辉也一样。

一、创一次业

2013年,周晓辉从武警部队退伍,回校复学,他和一个同样退伍回来的战友创办了微信公众平台——“一号哨位”,主要撰写、编辑与军人相关的信息,服务广大退役和现役军人,也为想参军入伍的年轻人提供相关资讯,讲述军人故事,传播军旅文化,传递军营正能量。

平台在不到两年时间内,用户达到27万,影响力从校园扩展到全军,文章总浏览量超过五千万。周晓辉在不经意间被推上了互联网创业潮的潮头,潇洒完成了一个大学生到青年创业者的华丽转身。

在“一号哨位”运营过程中,公众平台知名度迅速升温,部队官兵、军校学生、国防生、军属等群体成为铁杆粉丝,还聚集起一批专栏作者,广告商、投资者开始主动联系周晓辉商谈合作事项。平台已发展成一个创业空间,不到两年时间收入近50万。

2015年,周晓辉接受《中国青年报》《解放军报》等媒体的采访,其中《中国青年报》头版头条和《解放军报》分别以《从新疆到人大,请准备起飞》和《网上有个不穿军装的“一号哨位”》对周晓辉和“一号哨位”进行了报道,该公众平台也有为湖南卫视《真正男子汉》栏目推广合作平台。

“一号哨位”还受到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等部门关注和好评,2016年被新媒体联盟评为“2015最具影响力新媒体”,周晓辉接到团中央、新华网以及各军兵种和军区的邀请,为相关人员进行军事新媒体运营讲座,参加相关主题的座谈会等。

现在,周晓辉已适应了创业者的心态和身份,公众平台正在“互联网+”的理念下沿着“优质文化传播+ 适当盈利做强”的思路稳步发展,继续扩大影响力。

二、写一本书

周晓辉从参军时七百多篇日记中精选出一百多篇整理修改润色,2015年9月,以周晓辉军旅日记为原始素材的近30万字的个人从军文集《我还青春一次远征——一个大学生士兵的军旅日记》出版面市,面向社会和全军发行,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陈雨露教授作序推荐,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胡百精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张征教授联合推荐,目前已销售上万册,受到广大青年学生和青年官兵的追捧和喜爱。

周晓辉在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总以为年轻是一种可能性,年轻人不应该总活在框架里,勇敢去作为,人生就有无限多的可能性。在考研之外我们应该还有勇气去构思一下其他更加壮丽的事业,我说不出来那具体的事业是什么,但我知道那是年轻人应该拥有的情怀。”书里的文字朴实,却给人以力量——青春与理想的力量,自我警醒与突破的力量。周晓辉心中的理想之火始终未灭,胸中总有一种情怀萦绕不散,正一步一步朝他想成为的那个样子靠近。

这本书是周晓辉两年从军经历的总结,是一本个人史,却与所有的青年有关,关于梦想,关于成长,关于一生一次的远征。

三、影响一群人

这些年,通过自己做的事情,周晓辉影响了身边的一些人,也通过媒体影响了远方的一些人。

尤其是通过“一号哨位”公众平台和出版的《我还青春一次远征》一书,周晓辉影响了一大批和他一样的年轻人。很多人为公众平台投稿,或者成为“一号哨位”的运营工作人员,他们借助互联网的平台为军队改革和发展建言献策,也为更多的战友带去正能量。那些人周晓辉和他“一号哨位”的同事还没有见过,但是他们能感受到远方的他们的存在,他们有些在普通高校的校园里,有些在军校的校园里,有些在军营的基层摸爬滚打。那里的他们和这里的他们一起奋斗,或走进军营,或以其他的方式实现自己的青春远征。大家相互激励,珍惜青春时光,积极生活,努力提升自我,努力拥有一个值得过的青春。

(责编:林露、熊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