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第十一届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

第十一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于小康事迹

2016年04月29日09:33 |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小字号
第十一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于小康事迹

于小康,男,汉族,中共党员,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

他,阳光、青春、激扬,和大多数同学一样,每一天从宿舍到运动场,从图书馆到实验室,充实而忙碌;他执着、勤奋、坚毅,从实验室到发射场,从监测站到“挑战杯”赛场,精彩而难忘。作为团队的一员,曾默默无闻,如今已蜚声海内。他怀揣航天报国的梦想,“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用辛勤、汗水和智慧将卫星送入浩瀚天宇,书写了大学生自主研发卫星并成功发射的传奇!这就是南京理工大学的“南理工一号”微小卫星研发团队队员于小康。

半路出家

于小康“入伙”前,是机械设计专业,为了打造地面接收站,于小康“闭关修炼”半年,硬是转行通信,并且独当一面。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南理工一号”微小卫星研发团队的成员们基本没有接触过卫星的相关知识,大多是机械设计和制造专业。“入伙”之后,他们集体“转行”了。刘洋本科专业是机械制造,主要负责卫星姿态控制,他自学电子电路设计、代码编写,从只会拆装游戏机的“门外汉”成为操控卫星的“行家里手”。李日和的本科专业是机电一体化,“转行”之后是团队里的“万精油”,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出现,他编过数据库,做过界面,最终独立开发出“南理工一号”星务系统。

玉汝于成

在卫星研制的前半年内是研制进度最为紧张的时候,团队所有成员无一例外都没有休假,几乎每一天都是凌晨一两点“下班”,通宵达旦更是家常便饭。卫星研制必须一丝不苟,一颗螺钉一根线缆都关乎成败,星上几千个零件他们反复调试拆装了上千遍。2014年9月,为了争取进入酒泉的“入场券”,卫星进行试验,以适应太空复杂的电磁环境以及冷热交替的温度变化。为此,于小康和队员们废寝忘食,从而保证卫星的环境试验过程中未出现一起失误,为卫星的成功发射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卫星的研制过程中,团队成员遇到许多技术上的难题和瓶颈,他们没有退缩,更没有逃避,而是遍访名师,虚心求教,先后拜访了数十位不同领域的专家教授。“南理工一号”的研制经费非常紧张,为了节省开支,在各种外出试验中,他们从不乘坐飞机,就连远赴酒泉发射场都是坐火车往返。最令人唏嘘的是,在研制卫星最关键的时候,其中一位成员母亲患病的消息传来,为了不耽误进度,该成员毅然放弃了陪护母亲,将全部精力投入卫星研制,直至卫星成功发射,才得知母亲已经时日不多。

实至名归

2015年9月25日 “南理工一号”搭载 “长征11号”运载火箭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卫星下行数据传来的那一刻,于小康和队员们相拥而泣。2015年11月20日,在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赛场上,南京理工大学的于小康及队员们与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并列第一,共同捧得“挑战杯”,成为该赛事设立以来首次捧得“挑战杯”的非985高校。此次大赛中,“低成本立方体纳卫星”一举夺得特等奖,为学校捧得“挑战杯”立下汗马功劳。从成功发射到赛场捧杯,新华网、人民网、凤凰网等34家媒体纷至沓来,争相报道。全校师生乃至国内同行,无不为国内第一颗由学生自主研发的立方体纳卫星欢欣鼓舞。

既往开来

于小康和他的“南理工一号”微小卫星研发团队以“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精神,研制的全过程,不仅打破了人们对航天技术的神秘感,使学校航天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整个研发历程,为高校参与航天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在轨验证和空间应用提供了高效、低成本的途径,为继续开展相关研究,激发学生航天热情,培养航天技术人才,完善航天工程教育模式开辟出一条新路和广阔的前景,实现了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双丰收。

宇宙浩渺,星光熠熠。“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90后逐梦者必将激励更多人筑梦、逐梦、圆梦!

(责编:赵竹青、林露)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