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施大尉事迹

![]() |
施大尉,男,汉族,中共预备党员,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旅游管理2012级本科生。
2014年10月13日,南京农业大学兴化垛田农业遗产旅游研究协会作为全国唯一一支由在校本科生组成的科研团队,被授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贡献奖,以表彰其在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全球环境基金共同实施的GIAHS保护与发展过程中在“遗产保护科学研究”方面贡献的青年力量。该奖项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于2002年启动的全球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重要性等同于教科文组织评选的世界遗产。
在捧起奖牌的那一刻,回首过往的点滴,协会会长施大尉心情激动而又复杂。
扎根农遗,刻苦钻研
自大一入校以来,施大尉便对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专业学习上一丝不苟,获得国家奖学金和擎雷企业奖学金奖学金。主动参与到垛田研究专家卢勇副教授明清以来的淮河水灾与治淮思想变迁研究、江苏省农业文化遗产调查研究、兴化垛田的历史渊源与保护传承研究等多项科研活动中来。
在外人看来,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枯燥而又繁琐。除了要查阅大量文言著作,在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中寻找只言片语的文字线索,参照国外最新研究理论进行比较分析,到环境最艰苦的边远地区进行实地考察更是家常便饭。他通过查阅文献典籍,不断拓宽知识边界,在实地调研过程中更是身先士卒,深入江苏兴化、泰兴以及浙江青田等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区进行田野工作,探寻遗产变迁、整理非遗材料、钻研生态补偿。老师们更是给予其 “本科生的身份,研究生的头脑,博士生的眼光”的评价。
情系兴化,结缘垛田
“河有万湾多碧水,田无一垛不黄花”。第一次来到兴化的施大尉便被垛田美景深深吸引,在了解到遗产地保护与发展过程中的种种矛盾后,他立志要为垛田保护尽一份力。通过不懈努力,在大二成功申请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外部性测度及其经济补偿机制研究——以江苏兴化垛田为例”。施大尉试图尝试借鉴国外遗产保护先进理论,在国内首次对兴化垛田作为农业文化遗产的非使用价值进行定量研究。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国内没有太多基础,一切只能靠自己“摸着石头过河”,而且跨度长达两年跟踪调研工作,自己能否坚持下来,施大尉自己心里也没有底。
为获取第一手资料,他克服语言和严寒酷暑的障碍,每年多次往返调研地进行入户调查;为优化数据统计,他坚持每天课后扑进图书馆学习,一直到夜里十一点钟才回宿舍,南京潮热的暑假、湿冷的寒假都 阻止不了他前进的步伐。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大量的调研、研究和数据处理,由他撰写的《兴化垛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研》被评为江苏省省级优秀调研报告;以第一作者身份撰写《遗产地旅游开发中主体间利益协调机制研究——以江苏兴化垛田为例》被中国知网收录,以第二作者身份与导师合著《兴化垛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一文刊载在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社会科学理论刊物《唯实》上,其中“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活态传承”的观点受到业内专家的认可;其部分调研成果被兴化垛田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书所采纳,为2014年垛田的申遗成功作出了来自南农学子的贡献。
为号召更多年轻人参与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中来,施大尉将自己之前的科研成果整理筛选,组建兴化垛田农业遗产旅游研究协会,以关注垛田文化、记录农遗变迁、呈现民间记忆、发掘旅游资源为己任,希望通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种特殊的文化干预,探索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寻找乡土重建的内生性力量。协会定期组织赴江苏遗产地参与实地调研、保护宣传、公益清洁等活动。
求实创新,全面发展
除了扎根于本专业相关的科研活动外,施大尉还在多个领域拓展自己。在一次酒店教学实习的过程中,他针对服务人员双手端盘开门不便这一问题,深入思考,自学力学和手绘,设计出“脚踏式开门装置”并获得国家实新型专利认证;在唇枪舌剑的辩论赛场,作为校辩论队队长的他还获得江苏省法律庭辩大赛的季军和南京高校辩论赛的冠军,并多次获得个人最佳辩手称号;此外,他参与到南京电视台新闻频道《亮见》节目的录制和亚青会赛场的志愿服务中来,代表学校赴台湾参加海峡两岸大学生青年领袖交流活动。
有梦就追,青春无悔。施大尉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诚朴勤仁的南农校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