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第十二届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

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卜熙事迹

2017年04月20日10:20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卜熙,男,汉族,中共党员,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13级本科生。

“把本科四年过成博士八年,把一天24小时过成48小时”,刚刚进入大学的他默默下定决心。四载一瞬,这是他的青春故事。

以笔为戈,发青年之声。担任青年评论员,在媒体上发表评论文章10余篇,编辑出版高校第一本学生评论文集。寻访抗战老兵,传承中华文化,被团中央评为“全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

求学问道,攀学术之峰。斩获9项学业奖学金,累计超过5万奖金,保送研究生。科研成果突出,获得3项国家级、4项省级和20多项校院级奖项,多份调研成果被政府作为决策参考。

饮水思源,担时代之责。6年勤工助学资助贫困学子,带领团队前往山区支教,组建辅导少数民族学生的社团,为国家贫困县设计“健康扶贫”方案,赴美国参加亚裔青年领导力峰会。

一、以笔为戈,发青年之声

一支笔和一张纸,是他心怀家国、关注社会的工具。

互联网的发展使信息汇聚,泥沙俱下,舆论环境渐趋复杂。他作为学校的青年评论员,在媒体上对国是民生、社会热点和校园声音发表评论文章10余篇,编辑出版了高校学生评论文集——《青议》,传播正能量。快节奏的生活使得诸多青年仪式感淡薄,在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里,他写下《抗战纪念日放假,青年何以笙箫默》一文,提倡青年拥抱节日,缅怀历史,被校内外媒体纷纷转载;针对高校的人才培养现状,撰文《人才培养之重,乃大学至重也》,被《中山大学报》全篇刊登。他还在评论文中融入青年喜爱的元素,如将教师节与热播电视剧联系,撰文《当花千骨遇上教师节》,提倡学生关心教师;将体育锻炼与电视节目关联,撰文《因为体测,“跑男”欲进中大却被拒》,鼓励青年加强体育锻炼,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同学们的行为。

他还到国家级贫困县担任志愿者,撰写的文章《国贫县攻坚无医村》被《新华网》、《人民网》、《海南日报》等媒体纷纷转载;他亲历台风灾害,用笔记录基层党员干部的担当与作为,获得“两学一做”宣传作品大赛奖项。他还开设了个人公众号,发表50余篇原创文章,内容涵盖思政教育、家国情怀和青年领导力等话题,激扬浊清。字里行间,是他对脚下这片土地、对眼里这个世界真挚的感情。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全在我们,社会需要更多敢于发声的青年。”这是他的期许,他协助老师设计“青年评论家”培养计划,吸纳了更多同学进入评论员队伍,他每周对评论员进行时事解读、评论写作的培训,鼓励大家为青年发声、为国家发声。这个评论员队伍在萨德事件、全国两会等众多大事上均表达了青年人的态度,鼓励大家积极维护国家利益。同时,卜熙不断地归纳经验,与老师合作的论文《新常态思维下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工作摸索》作为共青团与青年工作的研究成果被团省委收录。

书斋之外,他寻访抗战老兵做口述史,入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案例;在纪念抗战胜利仪式上,发出“铭记历史,关怀老兵”的倡议;在五四青年节上,作为青年代表分享“传承中华文化,践行核心价值”的经历。2016年,他被团中央等单位评为“全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敢于写,勇于说,他让世界听到新时代的青年之声。

二、求学问道,攀学术之峰

他常常自诩为行者,要在求知问道的路上行者无疆。

他的学业成绩突出,先后获得2次国家奖学金、李学柔基金奖学金和夏书章教授奖学金等9个学业奖,累计获得奖学金超过5万元。知无边界,学无止境,为深入了解专业历史,他选择溯本回源。整整三年,走过了清华、北大、伯克利、斯坦福、新加坡国立大学等13所国内外高校,采访了20多位教授,整理了数万字的学科发展记录。

知行合一,热心科研。他聚焦农村电商发展,撰写的提案获得全国大学生模拟提案大赛银奖,并得到全国政协领导赞赏,被递交中央部委落实。他走进工厂观察劳工,从全国500多支队伍中脱颖而出,成为入选的15支队伍之一,获得“调研中国”社会调研奖学金和“挑战杯”课外学术竞赛特等奖,案例被“中国政府与政治案例中心”收录。他进入城市调研社工,走进农村关注农民土地流转,共计获得20余项各级科研奖项。他连续3年完成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3项,科研项目2次获得广东省“攀登计划”科技创新专项基金的资助,多份研究报告被递交政府部门作为决策参考……不仅如此,他还先后奔赴美国、新加坡等地参加“领导力论坛”、“亚裔青年领导力峰会”等,发表主题演讲,展示中国学生的风采。

三、饮水思源,担时代之责

他热爱公益和服务,因为他整天做着这样的事。

他是“思源”优秀学生培养计划的一员,该计划在清华、人大、中大等6所高校开展,每年每校选拔30余名学子,培养“受助·自助·助人”的理念。他带领团队前往广西百色,为当地900多名留守儿童开展支教活动,支教结束后,他收到了孩子的一封信,写道:“感谢你们带来了世界,让我知道了眼前看到的并不是我的全部”。之后,他每年利用勤工助学酬劳购买书本、文具寄给12名贫困家庭学子,鼓励他们继续深造。“这个世界太多人想要仰望星空了,缺的是磨镜片的人”,他想做磨镜片的人,因为他相信,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他初中、高中和大学均担任学生会主席,坚持6年勤工助学,资助贫困学子,连续3年被评为梅州市先进个人;他创办“民族优学社”,对成绩较为落后的少数民族同学进行“一对一”学习辅导,辅导时数近700小时;他协助学校推行“环保饭盒”等民生工程,开展学生服务事项200多件,汇编3本服务成果册,多次被评为“优秀志愿者”;他跟随教授前往国家级贫困县担任三个月的大学生志愿者,协助政府部门设计“健康扶贫”方案,帮助因病致贫、返贫的贫困家庭卸下负担。

这就是他,一个普通的小城男孩,却在发声、求知、服务的旅途中始终上下求索,步履不停。 

(责编:邵京京(实习生)、熊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